东莞丝印加工(丝网印刷)是一种通过丝网印版(网版)将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印刷工艺,适用于纸张、塑料、金属、玻璃、陶瓷等多种材质,以及平面、曲面、异形等不同形状的承印物,广泛应用于包装、电子、广告、装饰等领域。其工作原理基于 **“网版镂空透光、油墨渗透转移”** 的物理过程,核心是利用网版的选择性透过性,使油墨在压力作用下通过网版镂空区域,精准附着在承印物上形成图案。具体原理如下:

一、核心要素:丝印加工的 “四大基石”
东莞丝印加工的实现依赖四个关键要素,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印刷过程:
丝网印版(网版)
是丝印的 “核心工具”,由丝网(如尼龙网、聚酯网、不锈钢网)和感光胶(或模版)组成。网版上存在两种区域:
图文区域:感光胶被去除,形成镂空的网孔(油墨可通过);
非图文区域:感光胶保留,网孔被堵塞(油墨无法通过)。
网版的网目数(每平方厘米的网孔数量)决定印刷精度:网目数越高(如 300 目),网孔越细,可印刷精细图案(如电子线路板的细线);网目数越低(如 80 目),网孔较粗,适合印刷大色块或厚涂层(如广告牌文字)。
油墨
是形成图案的 “材料载体”,需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附着力,根据承印物材质选择(如金属用金属油墨、塑料用塑胶油墨、玻璃用高温油墨)。
油墨的粘稠度需适配网版:网目数高时用低粘度油墨(易通过细网孔),网目数低时用高粘度油墨(避免漏印)。
刮墨刀
是施加压力的 “执行部件”,通常由橡胶或聚氨酯制成,硬度根据油墨和承印物调整(硬刀适合平面、精细图案,软刀适合曲面、粗糙表面)。
作用是将油墨均匀刮过网版表面,并施加压力使油墨通过网孔转移到承印物上。
承印物
是图案的 “最终载体”,可以是各种材质(纸、塑料、金属、玻璃等)和形状(平面、圆柱面、球面等),表面需清洁(无油污、粉尘)以保证油墨附着力。
二、工作流程:从网版到承印物的图案转移
东莞丝印加工的核心流程可概括为 “定位→上墨→刮印→分离”,具体步骤如下:
网版与承印物定位
将丝网印版固定在印刷机的网框上,调整网版与承印物的相对位置,确保图文区域与承印物的目标位置精准对齐(偏差≤0.1mm,可通过定位销、刻度尺或 CCD 视觉系统辅助定位)。
网版与承印物之间需保持一定 “网距”(通常 1-5mm),目的是刮印后网版能快速与承印物分离,避免图案粘连。
上墨与刮墨
将适量油墨倒在网版的一端(非图文区域),油墨因自身张力暂时停留在网版表面。
刮墨刀以一定角度(通常 45°-60°)和压力(5-20N/cm²)沿网版表面匀速移动,将油墨向另一端刮动:
刮墨过程中,油墨被挤压并填充网版的镂空网孔;
同时,压力使网版与承印物短暂接触,油墨通过网孔转移到承印物表面。
网版分离与图案固化
刮墨刀经过后,网版在自身张力作用下与承印物快速分离(利用 “网距” 实现),此时承印物表面已形成与网版图文一致的油墨图案。
根据油墨类型进行固化:
溶剂型油墨:自然晾干或通过烘箱加热(50-80℃)使溶剂挥发;
UV 油墨:通过紫外线照射(波长 365nm)瞬间固化;
高温油墨(如玻璃、陶瓷用):经高温烘烤(300-800℃)形成牢固涂层。
三、核心原理:为什么能实现精准印刷?
丝印加工的本质是 **“利用网孔的选择性透过性和压力转移”**,其精准性和适应性源于以下特性:
网版的 “模板效应”
网版上的图文区域是预先通过感光制版工艺(曝光、显影)形成的镂空图案,相当于 “印刷模板”,确保每次刮印时油墨只能通过预设区域,实现图案的一致性(同一批次印刷偏差≤0.2mm)。
油墨的 “流动性与附着力平衡”
油墨在刮墨刀压力下能通过网孔,同时在承印物表面快速固化(或干燥),既保证了转移的完整性,又避免了图案扩散变形。例如:印刷细线条时,低粘度油墨可通过细网孔,且固化速度快,线条边缘清晰;印刷大面积色块时,高粘度油墨可避免流挂,保证涂层均匀。
对承印物的 “普适性”
相比平版印刷(依赖平面接触)、凹版印刷(适合卷状材料),丝印的网版具有一定弹性,刮墨刀可适应曲面、异形表面(如圆形杯子、球面灯罩)的弧度,通过调整网距和刮墨压力,使油墨均匀转移到非平面承印物上,这也是丝印能印刷异形件的核心原因。